Ⅲ-3华北陆块南缘新太古代金成矿带(华北陆块南缘新太古代与绿岩带有关的金矿床成矿系列)

华北陆块南缘新太古代金成矿带主要分布在小秦岭地区,横跨豫、陕两省,地处灵宝县和潼关县境内,是一个由新太古代太华岩群组成的呈东西狭长延伸的“地垒状”断块。其北部为太要-大湖-武家山断裂,断裂北侧为渭河地堑;南界断裂为巡马道-小河-周家山断裂,其南侧为元古宙褶皱带。金矿床产于面积约900km2的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中,由千余条含金石英脉组成,构成华北陆块南缘新太古代与小秦岭绿岩带有关的金矿床成矿系列,是目前我国重要的黄金资源和生产基地之一。

太华岩群是豫、陕一带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统称,主要由经受角闪岩相变质为主的变质岩系组成,其中包括了两大成因岩石类型,一类属于地层系统的表壳岩,另一类属于古老的经受变质、变形的TTG质深成侵入体。侵入体与表壳岩所占面积之比约为4:1。从整个变质基底的岩石组合特点判断,归入花岗岩-绿岩带组合(胡受奚,1988;李俊建等,1992;黎世美等,1994)。区内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呈东西向狭长带展布(图4-13)。变质基底的双层结构十分明显,其下层由TTG质花岗片麻岩和太华岩群中由镁铁质火山岩组成的“金硐岔组”(又称闾家峪组)所组成,是一套斜长角闪岩,呈不规则状、条带状包体分布在TTG质片麻岩中。而上层为一套富镁、铝的变质沉积岩层,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变粒岩,含石榴矽线变粒岩、含石墨变粒岩、石英岩、浅粒岩、大理岩和磁铁石英岩,其原岩为长英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具有孔兹岩系组合特点。下层位于小秦岭的轴部,上层分布在小秦岭地区的南北两侧。本区的金矿床,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斜长角闪岩-片麻岩组成的下太华岩群中。斜长角闪岩是构成太华岩群的主要岩石类型,呈似层状、条带状、透镜状,少数呈不规则状产出。单层厚0.5~30m,常在太古宙TTG质片麻岩中呈包体产出,或与变粒岩成互层状产出。其片麻理方向与TTG质片麻理一致。其原岩为大陆拉斑玄武岩(沈保丰等,1994 b),具幔源特征。TTG质片麻岩应属于太古宙深成侵入岩(黎世美等,1996),岩石类型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和花岗片麻岩。其原岩主要是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少量的花岗岩,TTG岩浆是由拉斑玄武岩部分熔融衍生的。小秦岭太华岩群的形成年龄在2500~2980Ma之间,属新太古代,变质年龄为2351±103Ma(黎世美等,1996)。

断裂构造在本区十分发育,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有东西向、北东向、南北向、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裂。东西向断裂以压性为主,兼具剪压性,断裂内有糜棱岩及破碎带发育,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沿该组断裂发育的矿体为脉状、透镜状、并呈雁行排列。北东向断裂以剪性为主,兼具张性和(或)压剪性,为层间滑动的剪性断层,其内金矿体呈透镜状和脉状边续分布。南北向、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裂属张性及张剪性,断裂规模一般不大,形态常呈齿状,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之一。

图4-13 小秦岭地区金矿地质略图

1—中-新元古界;2—上太华亚群孔兹岩系中大理岩-钙硅酸盐组合;3—上太华亚群孔兹岩系中墨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组合;4—花岗质片麻岩夹基性岩包体;5—上太华亚群孔兹岩系中石英岩-石墨矽线黑云片麻岩组合;6—下太华亚岩群斜长角闪岩-片麻岩组合;7—花岗岩;8—伟晶花岗岩;9—黑云(角闪)二长花岗岩;10—金矿床

岩浆活动在本区具有长期性和多期性,而且形成的时代跨度很大。大致可分为:①TTG质片麻岩,为古老的经受变质变形的深成侵入体,主要形成在新太古代(张荫树等,1996;Kroner等,1988),用单颗粒锆石逐层蒸发法分别测定登封五里铺奥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604±4Ma,鲁山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为2906±7Ma到2841±6Ma,与太华岩群下亚岩群角闪质岩石Sm-Nd等时线年龄相当。陆松年等(1997)采用单颗粒锆石U-Pb法测得河南省灵宝金矿的金硐岔矿区黑云母花岗岩的U-Pb年龄为2151±2Ma,表明在古元古代有一期TTG质岩浆活动。②伟晶状花岗岩(花岗伟晶岩脉),在本区具有广泛的分布,它呈脉状或不规则状注入到TTG质片麻岩中,其中锆石的U-Pb年龄为1806±3Ma(陆松年等,1997),它是继TTG岩浆侵入以后的又一次早期热 构造事件,为区内从变质基底中金矿的预富集提供了重要的条件。③辉长辉绿岩,呈脉状产出,分布极其广泛,长度多大于200m,最长可达数千米,厚度在2m左右,其中锆石的U-Pb表面年龄为498.7±7.5Ma,侵入时间为加里东期。④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主要指分布在华山,文峪,娘娘山等岩体。年龄为100~130Ma(K-Ar法)和72.5~179.6Ma(Rb-Sr法)。⑤脉岩,主要有正长斑岩、二长斑岩、石英斑岩、辉绿岩脉、煌斑岩脉和石英脉等,形成时间为新太古代-中生代。

岩浆活动对金矿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早期的岩浆活动促进初始地壳活化改造,使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的成矿元素产生预富集甚至形成金矿床,晚期尤其是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和变质核杂岩形成过程中的热-构造事件,使金再次富集。

华北陆块南缘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小秦岭地区,目前已发现含金石英脉1200余条,空间上主要分布在背形褶皱轴部的杨寨峪-文峪矿带,其次是在大湖峪-灵湖矿带,在矿区中部金渠沟一带也有少量分布。根据矿体产出形态及空间关系,矿体产出具有以下特征:①矿田内含金石英脉分布极不均匀,主要表现为成群或成带的分布。含金石英脉的规模大小不一,长为数十米至上千米,厚为0.3~2m,最厚者可达7.71m,延深在100~500m范围内,最深可达810m。②含金石英脉主要呈单脉产出,局部有膨胀收缩、分支、复合现象。矿体形态呈脉状、透镜状、少量呈薄板状和豆荚状。③含金石英脉的产出严格受韧性剪切带所控制,与糜棱岩密切伴生,其空间分布具有彼此近于平行的特征。

含金石英脉集中分布在太华岩群下层变质基底结构的斜长角闪岩-片麻岩组合中,后者为金矿的主要含矿层位。上层孔兹岩系变质基底中金矿脉的数量就很少。含金石英脉有两种类型,黄铁矿型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并以前者为主。矿石中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和少量碲金矿。金属矿物主要为金属硫化物,伴有少量的金属氧化物和碲化物,其中黄铁矿含量最高,其次是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少量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等。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和他形结构、交代结构和充填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条带状、块状、细脉状、浸染状、斑杂状、角砾状、晶洞状和蜂窝状等。有四个成矿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黄铁矿-碳酸盐阶段。

围岩蚀变,从矿脉的横向上,从矿体到围岩,蚀变作用由强到弱,往往出现明显的分带现象,可划分出强蚀变带、中等强度蚀变带和弱蚀变带。强蚀变带主要发生黄铁绢英岩化,包括黄铁矿化、硅化、黄铜矿化、碳酸盐化。中等程度蚀变带以青磐岩化和绢英岩化为代表,而弱蚀变带仅有青磐岩化现象。

小秦岭金矿床的成矿时代一直是有争议的。从金矿床形成的主要特征来分析,首先它无例外的产在花岗岩-绿岩带中的韧性剪切带内,含金石英脉常与吕梁期的花岗伟晶岩脉带较密切产出,其次含金石英脉中石英包体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其成矿流体介于变质水和岩浆水之间,以及区内金矿床空间上都分布在燕山期娘娘山等花岗岩体的外侧等等。区内变质基底控矿韧性剪切带大致形成在1768±25.3Ma(K-Ar法,黎世美等,1996),燕山期的娘娘山花岗岩体、文峪花岗岩体和华山花岗岩体的同位素年龄为130~100Ma(K-Ar法)和179.6~172.5Ma(Rb-Sr法)。从以上资料可以推测,本区金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性,早期在18亿年左右,在韧性剪切带形成过程中成矿热液沿韧性剪切带运移,在构造有利部位,由于氧化-还原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金氯络合物稳定性被破坏,富集成矿。晚期在中生代燕山期由于碰撞造山作用,在地壳深部对花岗岩-绿岩带等重熔形成燕山期文峪、娘娘山等岩体,在碰撞造山作用期后的伸展体制下,形成变质核杂岩和金矿床。晚期成矿很可能是对早期成矿叠加和富集。

下面以文峪、杨寨峪和东闯金矿床为代表来进一步剖析华北陆台南缘金成矿区(带)的特征。

1.文峪金矿床

文峪金矿床是华北陆块南缘的大型金矿床(储量为32.719t),它主要分布在太华岩群下层变质基底的斜长角闪岩-片麻岩中(图4-14)。本区广泛分布的是TTG质花岗岩,而斜长角闪岩作为表壳岩系在TTG质花岗岩中呈规模不等的包体存在。

图4-14 文峪金矿矿脉分布图

1—TTG质片麻岩;2—金矿脉及其编号

矿区褶皱构造以位于北部的老鸦岔背斜为主,其轴向西部为270°,东部为300°,背斜北翼倾角30°~60°,南翼50°~70°,局部达80°。该背斜控制了矿区含金石英脉的分布。区内断裂构造按走向分成三组:①近东西向压剪性断裂构造带,走向为270°~310°,随轴向的变化而弯曲,倾向南,倾角37°~55°,多被石英脉充填,一般规模大,延伸远,可达数千米。是该区主要的控矿构造,如505,512脉属于此类。②北东东向张剪性断裂带,倾向西,如519号脉。③北北东和北北西向断裂,以剪性为主,***轭而生。其倾角较陡,多在60°以上,延长500m左右,厚度为0.2~0.5m,多被辉绿岩充填,部分被充填石英脉。

岩浆岩以脉岩为主,严格受断裂控制,分布广,种类多。以基性岩脉为主,主要是辉绿岩、次为伟晶岩,少量的碱性花岗斑岩和正长斑岩。

文峪矿区***发现大小矿脉70多条,走向长度大于1000m的7条,500~1000m的9条,100~300m的33条,小于100m的30条。与背斜轴平行的压剪性断裂所控制的北西西向矿脉最多,多具工业价值,如505、512、519等矿脉。受走向北北东和北北西两组张性断裂所控制的矿脉数量少,规模小,但品位高,如509号脉。

从总体来看矿脉分布具有如下特点:①矿脉分布在北部TTG质花岗岩为主的地带。②矿脉多在老鸦岔背斜的南翼,距背斜轴20~1200m的地段。在此地段以外含金石英脉多不具工业价值。③含金石英脉严格受走向北西西、倾向南西西的压剪性断裂控制。④含金石英脉在矿区内的分布特点来看,东多西少,向东撤开,西部收敛。⑤由北向南,矿化由多金属矿化变为黄铁矿化。

505号脉是文峪矿区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条脉,其中黄金储量占了整个矿区的70%以上,地表出露长4200m,西起大西峪沟西,向东延入东闯矿区,其中构成工业矿体的长度为3170m,最大矿体长360m。矿体最大延深900m,垂深841m。矿化类型以多金属矿化为主,矿体金品位较高,平均品位为12.85~16.78g/t。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黄铁矿、次为黄铜矿、闪锌矿、微量矿物有磁铁矿、菱铁矿、磁黄铁矿、黑钨矿、白钨矿、自然金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另有微量方解石、铁白云石、重晶石、绢云母。表生矿物有褐铁矿、孔雀石、铜蓝、铅钒、黄钾铁钒等,但后者不发育。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揉皱结构、此外,还有乳滴状结构、网状结构、压碎结构、斑状结构、格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网脉状与云朵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对称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此外,局部尚可见晶洞充填构造、树枝状构造、蜂窝状构造、其中块状构造是最常见的构造,其次是网脉状与云朵状构造。存在四种矿石类型:黄铁矿型矿石、多金属硫化物型矿石、矿化围岩型矿石、氧化矿石(在本区不发育)。三个成矿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近矿围岩蚀变十分强烈,由矿体向外可区分出强、中、弱3个蚀变带,蚀变宽度为0.5~2m。围岩蚀变的种类有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黑云母化、钾长石化和绿泥石化等。

2.杨寨峪金矿床

杨寨峪金矿床是大型金矿床,其金矿储量为34.311t。它分布在太华岩群变质基底中,该变质基底是由两大类岩石所组成,一类是以斜长角闪岩为主的表壳岩,另一类是变形的TTG质深成侵入体,前者在后者中呈规模不等、形状不一的包体存在。

矿区存在东西向的褶皱和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多组断裂。

褶皱构造:近东西向的老鸦岔背斜纵贯全区,背斜轴面北倾,北翼倾角20°~30°,南翼地层倾角30°~70°,构成了北缓南陡的不对称背斜。该背斜控制了区内主要金矿脉的空间分布。

断裂构造:区内发育近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等多组断裂。

发育在背斜轴部的东西向断裂有27条,断裂走向265°~305°,倾向北北东或南南西,北倾者倾角为10°~25°,南倾者倾角为45°。该组断裂一般规模大、延伸远,为主要控矿断裂。其它各组断裂曾经历过多次复合叠加,有矿化和基性岩脉的充填。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不同时代、不同规模、不同形态的岩浆岩都有分布。根据其生成先后有:混合伟晶岩、黑云母花岗岩、伟晶岩、辉长辉绿岩、辉绿玢岩、辉绿岩、花岗细晶岩、石英脉、云煌岩等。

含金石英脉主要沿近东西向的压剪性断裂构造带断续分布。规模最大的是60号脉,次为212、213、201、202、203、301号脉。60号金矿脉的走向长度为4200m 以上,厚7m左右,最厚处达20m。***由15个矿体所组成,其黄金储量占了整个矿区储量的84.1%。规模较大的矿体有6个,其中3号矿体长740m,沿倾向延深最大528m,平均厚度1.26m,平均品位于15g/t,为全区最大的矿体。西段1号矿体长610m,倾向延深最大339m,平均厚度1.87m,平均品位12.68g/t,为矿区第二大矿体。

矿体呈不规则状、透镜状、长条状,个别矿体形态复杂,矿体分布的趋势是西高东低,向南东倾伏,沿倾向向南西倾伏,倾角多在37°~50°。

矿石中有30多种金属矿物,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次要有黄铜矿、白钨矿、方铅矿、闪锌矿。微量矿物除自然金外,尚有自然银、辉银矿及十余种碲矿物。次生矿物有褐铁矿、铜蓝、孔雀石、铅钒等,但含量甚微。非金属矿物以石英为主,方解石、白云石、重晶石次之。矿石结构有中粗粒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中细粒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细粒自形粒状结构、填充结构、包含结构、压碎结构、似斑状结构及交化残余结构。矿石构造有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星点状构造、斑杂状构造、细脉染状构造、蜂窝状构造等。矿床***划分3个成矿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矿阶段和碳酸盐石英阶段。矿石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大类,其中原生矿石又可分为3种类型:黄铁矿型矿石、多金属硫化物型矿石和含金构造岩型(矿化围岩型)矿石。氧化矿石数量少,仅占总量的2%。

自然金是矿床中主要金矿物,其形态有等粒状、薄膜状、长条状、细脉状等。粒度最大1mm,最小0.0001mm,以细粒金居多。自然金充填于黄铁矿缝隙中和晶隙间,或呈粒状、不规则状嵌布于石英中。自然金的成色高,为860~960。

围岩蚀变常见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及它的组合,局部出现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钾长石化及钠长石化,最典型且与矿化关系最密切的是黄铁绢英岩化。

3.东闯金矿床

东闯金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带中部。西起南闯沟与文峪金矿床毗连,东至西长安岔与老鸦岔金矿床接壤。面积约5km2。矿床规模为大型,储量为27.642t(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1997)。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太古宙太华岩群中深变质岩系,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建造,并有TTG岩系的侵入。其岩石组合与文峪和杨寨峪金矿床的岩石组合相似,在此不作再重复论述。

东闯矿区位于老鸦岔背斜的南侧,是老鸦岔背斜的一部分。在矿区的南部,发育一个两翼产状均很陡的“向形”,总体走向近300°,北翼倾角45°~60°,南翼倾角60°~80°,轴部附近约100m内地层倾角大于80°,轴面近于直立并略向北倾。这种次级褶皱的轴向为NWW向,和区域地层面理的走向一致。另外由于面理的置换,在片麻岩中常见大量的无根小褶皱。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分成矿前和成矿后两种,成矿前构造按产状可分为 NWW 向、NNW向和NNE向三组,其中NWW向断裂又分为早期脆性断裂和晚期剪切带型两种断裂,为矿区重要的控矿断裂。成矿期后断裂活动总体上较弱,成矿后的断裂对矿体无明显的破坏。

东闯矿区的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包括构成本区结晶基底的太华岩群中的花岗质和TTG质岩浆的侵入和后期各类脉岩的侵入,岩浆热事件对金的活化、富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东闯金矿床由507号矿脉为主的20余条矿脉组成,其中507、504、503、505、501、502、540号脉为具有工业意义的矿脉。矿脉严格受控矿断裂控制,近东西向组矿脉占矿脉总矿脉数的95%以上,个别为北北西向矿脉。

近东西向组矿脉最长5000m(507号脉),最短约200m,一般为1000~2000m。矿脉最大厚度为13.14m,最小仅几厘米,一般为数十厘米至2m。北北西向组矿脉,为517脉,走向长520m,厚0.16~0.33m,一般为0.25m。对东西向矿脉来说,沿走向和倾向呈舒缓波状,波状弯曲,矿脉分枝复合、膨胀缩小、尖灭再现的特征比较明显。矿脉走向为260°~280°,倾向南,个别小矿脉倾向北,倾角为30°~60°。北北西向矿脉呈薄板状、扁豆状、断续产于辉绿岩上盘糜棱岩和碎裂岩中,矿脉呈舒缓波状和膨胀现象明显。北北向矿脉(517脉)的走向为330°~350°,一般为345°,倾向北东,倾角一般在70°以上,多在78°左右。

矿区分布有30多种矿物:金银矿物类的自然金、银金矿、金银矿、碲金银矿、碲金矿、碲银矿;铅矿物类的有方铅矿、碲铅矿、白铅矿、铅钒;铁矿物类的有黄铁矿、磁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菱铁矿、褐铁矿;铜矿物类的有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黝铜矿、孔雀石、铜蓝;还有白钨矿、黑钨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黑云母、绢云母、钾长石、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等。矿石中金属矿物总量占矿石矿物总量的25%~30%,其中以金属硫化物为主。矿石结构有自形-半自形粒状、半自形-他形粒状、压碎-碎裂、交代残余、包含、乳滴状、充填、环状等结构。构造有不规则团块状、条带状、网脉状、浸染状、角砾状等构造。矿石类型有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石、多金属石英脉型金铅矿石、石英脉型铅矿石、蚀变岩型金铅矿石、糜棱岩型金铅矿石等。***划分四个成矿阶段:粗粒黄铁矿-石英阶段、细粒黄铁矿-石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和碳酸盐-石英阶段。

自然金的成色变化很大,一般为360~980。自然金的赋存状态有粒间金、裂隙金和包体金。并以粒间金为主,约占 53.1%,而裂隙金和包体金分别为 31.7%和15.2%。

围岩蚀变类型有钾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磁铁矿化及赤铁矿化、黄铁矿化、黑云母化、绿帘石化和钠黝帘石化。

.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