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僧人的地位有多高?为什么把和尚写成妓女?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僧人形象走向反面,是元明清以来的现象。比如杂剧竹坞听琴桂枝儿女贞观,小说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都有犯色戒的僧尼形象。水浒传写裴如海金瓶梅写潘金莲请一个和尚为武大郎办事,出现了打油诗“一字为僧,二字为僧,三字为鬼乐官,四字为饿鬼”。

僧侣形象的变化和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统治者对待宗教的态度有关。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其组织模式沿袭了印度僧团制。僧侣们只尊重僧侣群体的内部规则——礼义之度,组织脱离了世俗政权,自成体系。但很快引来世俗统治者的不满,导致佛教灭绝。

从东晋开始,世俗统治者与僧团之间的主导权之争就从未停止过,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他们之间的纷争才以国王的胜利而告终。于是,从此以后,信教的人就成了世俗世界中的“其他民族的人”,不仅要接受王室法律的管理,还要接受王朝价值观的改造。

僧尼的身份管理制度称为“度牒”,即身份证件。这一制度自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并为后世所延续。元朝皇帝崇佛,从法律上确定喇嘛的崇高地位,喇嘛要砍断手,骂他们拔舌头。普通僧人乐于违戒,而当时由于僧书管理不严,僧人数量一度超过200万,其中鱼龙混杂,难免生出是非。并且大量僧侣与民间宗教相结合,成为煽动民间起义的宣传工具。

由于明太祖出家,深刻认识到宗教作为宣传动员工具的力量,明太祖在宗教管理上花了一番心思,想通过“神道立教”把佛道纳入儒家等级体系。因此,明太祖对寺庙和僧侣的种类、财产和职责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首先,世界上的寺院和僧侣,按行政命令分为禅、道、教三类。禅,禅类;演讲者,重新研究佛教原理的天台、华严之类;老师,在瑜伽中念咒和表演揭秘仪式的僧侣。三类僧人都要参加国考,考试合格后才能颁发官证。其中,进行瑜伽仪式的僧侣在考试中不考经文原理,只考现场进行仪式和背诵经文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门槛不高。

其次,明太祖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寺庙的法规。庙里必须有一个砧基道士,负责处理庙里的世俗事务,如钱粮出纳、官方往来等。禁止和尚跑到外面和官方交朋友。除非游客要求,禅宗和佛教的高僧是不允许随便出寺的,必须与日常社会保持距离。但因为僧人要做事,可以随意接触世俗社会,出入镇集也不会有麻烦。同时,虽然明太祖在申明佛教榜册有明确规定修行所需各类物品的价格和修行本身应收取的费用,但现实中无法监管,实际收费可能远高于明初规定。

到了明代,“出家”这一特殊的教僧实践,成为普通人接触佛教的主要窗口。他们与世俗世界接触密切,所以他们的言行很容易被世人看到,他们的不良行为传播很广。僧人们所在的寺院数量众多:“虽然全国寺院数量和三派比例不祥,但根据现行的明代地方志,二三地比例如下:湖州府,37座寺院,6座寺院,24座寺院,17座不明教派,***84座寺院,安堂251座寺院;有佛寺七十一座,佛寺二十三座,佛寺三十一座,不明教派六个,***一百三十一座,合并寺庙五百五十八座。”而且明代规定僧人不足30人的寺庙要合并或撤掉,可见受教僧人数量之庞大。

这类和尚,不用掌握法条原理,考试相对简单,与修路挖千年龙王的村民联系密切,法务收入不低,自然吸引了不少人,其中不乏逐渐败坏和尚名声的犯罪分子。而这种负面评价正是官方乐见的。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