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动画电影角色绘制为插画的著作权侵权的考量有哪些

您好!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

动画电影角色形象作为美术作品的主要著作权侵权类型如下:

(一)侵犯复制权

复制权是著作财产权中最为核心的权利。要构成著作权法上的“复制行为”,应当满足以下两个要件:

一是该行为应当“在有形物质载体之上再现作品”;

二是该行为应当“使作品被相对稳定和持久地固定在有形物质载体之上”。

在判定美术作品是否构成“再现”时,往往采用“实质性相似”标准,要求被控侵权作品与原作品在线条、色彩等方面至少构成实质性相似。

也即,在二者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侵害复制权无疑。但在二者仅具有细小差别、主要特征大致相同且满足其他要件的情况下,也应认定为侵犯复制权。

(二)侵犯改编权

根据“专有权利控制行为”的基本原理,我国《著作权法》对改编权的规定实际上是赋予了作者控制改编行为的权利。对一个作品进行改编首先需要取得原作者的许可,否则侵犯原作者的改编权。判断一个行为是否为“改编行为”,需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改编成果与原作品相比具有“独创性”。所谓“独”即要求在他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智力劳动并由此产生的成果应当与原作品之间存在着可以被客观识别的、并非太多细微的差异。如果在他人作品基础之上进行劳动的成果与原作品之间过于相似,以至于缺乏能够被客观识别的差异,这种劳动成果就会因为不符合“独”的要求而只能被称为原作品的“复制件”,考虑的就是是否侵犯复制权的问题。所谓“创”即要求改编成果应当具有一定的智力创造高度。

二是改编成果与原作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来源关系”。经过改编的智力劳动成果与原作品内容之间应当存在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关联性,这一关联性是指,在作品表达层面,在先作品与在后作品之间是否存在着创作来源与再创作的关系。同时,就受众的欣赏体验而言,如果构成改编,则往往能够产生“两部作品近似或在后作品来源于在先作品”的感知。

当在后作品的改编融入了创作者的独创性智慧成果、形成新的独创特征并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新作品,且该作品在人物造型以及穿着物的特点等方面与原作品相应部分相同,且让受众产生了“两部作品近似或在后作品来源于在先作品”的感知,则二者具有创作来源关系,因此未经原作者许可的情况下,改编人将会侵犯原作者的改编权。

虽然《著作权法》第15条只将“剧本、音乐”明确列举为影视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但一个“等”字表明影视作品中包含的其他作品也可能“可以单独使用”,“只要这种使用没有涉及电影作品本身,也即有伴音或无伴音的连续画面”。[7]仅是单纯的绘制动画电影的角色形象用作插画,将角色形象作为美术作品从电影中抽离出来使用,而不涉及使用电影作品自身,则无须经过电影作品著作权人许可。另外角色形象会在动画电影中表现出有别于其他角色的语言习惯、行为特征、性格特点、情感方式等内在的品质个性,当这些品质个性也被表现在插画中时,是否也会侵犯电影作品的著作权?首先,这些品质个性的作用显而易见,它们使角色的内涵变得生动、丰满,使观众心中激发出对上述角色或喜或恶、或抑或贬的思想感情及内心评价,有利于动画电影主旨思想的完整表达。从这个意义上,人们也习惯将上述角色在动画电影中表达出的内在品质个性称为角色形象。但是,根据著作权制度“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著作权法只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因此除非上述个性品质是借用动画电影中的具体情节、画面等表达的,否则不属于电影作品著作权的保护范围。

绘制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形象作为插画这一行为是否侵犯著作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将角色形象视作单独的美术作品,通过对主要特征进行比对,判断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若构成,则考虑侵犯复制权问题,反之则判断是否会让受众产生“两部作品近似或在后作品来源于在先作品”的感知,从而考虑是否侵犯改编权问题;二是依据具体的行为判断品质个性的表达是否借用了电影作品中某段情节,若不涉及这一问题,则无法主张电影作品整体的著作权保护。

如能进一步提出更加详细的信息,则可提供更为准确的法律意见。